2019年4月15日 巴黎聖母院因大火造成毀損,謹以此文紀念,期待他日重建再現光華。
巴黎人加油!!
巴黎聖母院(法語:Notre-Dame de Paris),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
(法語:Cathédrale Notre-Dame de Paris),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天
主教教堂,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,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,屬哥德
式建築形式,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,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。-取自維基
導遊說著雨果所著的著名小說『鐘樓怪人』的故事場景,就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,
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(愛絲梅拉達)和由副主教(克洛德‧孚羅洛)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
鐘人(加西莫多)。 所以今天可以來這邊參觀,一樣非常興奮阿。
前方草皮的矮欄杆上,還有戀人們鎖上的愛情鎖,雖說矮欄杆不是特別設計來
鎖這個的,但是巴黎人的浪漫,哪裡在乎這些呢?讓我也忍不住拿起相機拍拍拍啦。
照片非常的多,大家多看看些美照吧。這裡是聖母院的正面照。
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,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,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
途的廣場。為達到此點,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,以填
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。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,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
街道「新聖母院路」(Rue Neuve Notre-Dame),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
一條街。--取自維基
做為我的讀友,一定都知道我是個秉持出來玩就是要當個專業觀光客的心態,所以我的照片都
會拍很多再回來好好整理跟大家分享,所以這樣的大道,搭配後面的聖母院本尊,當然也是要
來拍的阿。
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,有個原點(Point Zéro)紀念物,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
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,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,又更加強烈了一點。
這裡是巴黎的中心點,知道這件事之後,就立馬拉著配偶來踩踏拍照,我們不只來到巴黎,還來
到巴黎的中心點了。
今天天氣非常的好,所以不管是上午在巴黎鐵塔,或是下午在聖母院,美麗的建築物再
搭配上藍天與白雲,照片真的怎麼拍都怎麼好看。
在教堂的平面上,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,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(Nave)的規劃,
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。但相對的,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,教堂全長
128公尺,光是中艙就有12.5公尺寬,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,穹頂(Vault)則
為33公尺寬。
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,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,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,
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,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
的教堂,數量極少。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,但卻沒有付諸實行,
因此從某個角度,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,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,雖然
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。
抬頭仔細上上面,每一個空間都細細的雕刻著一座座的神像。
不禁讓人讚嘆在當時沒有這麼多方便的設備下,還可以建造這麼偉大的作品。
旅行真的能夠增廣見聞呢。
右邊在網路上查到應該是亨利四世的騎馬銅像。如果錯了就算了XD(謎:真不負責任阿)
觀光客絡繹不絕,我也樂得好好的拍下我在巴黎所欣賞到的一景一物。
非常美麗與壯觀,雖然照片很多都重複,但是拍的感覺不一樣,就想都放給大家看。
近看才發現真的好高喔。
跟在羅浮宮的金字塔前一樣,有高起的矮柱,可以讓觀光客站上去拍。
我家配偶幫我把這張拍得真不錯耶。(雖然人有點小,但至少人物跟景沒跑掉呀)
在外面拍拍照晃了一下,就要進去教堂參觀囉。(聖母院是可以免費參觀的)
因為巴黎恐攻之後,一樣要檢查包包,所以要排隊一下。
每一個小地方都精心雕琢。
可以拍照,但不能用閃光燈;要保持肅靜;還有不能帶帽子。
美麗的彩繪玻璃,也是聖母院裡面的特色之一。我拍的這四張照片,每個玻璃的圖案與顏色
都不一樣。
很神奇的在外面都看不到,要在裡面才可以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。
神聖的主殿,還有後方的管風琴。
每一片玻璃都有不同的特色,真的很美。
祈福蠟燭,點一盞是5歐元,像台灣點光明的感覺。
周圍也有很多雕刻,雖然我不信天主教,但是進來也是有平靜的感覺。
是不是超多彩繪玻璃的阿。每個都很華麗呢。
還有教堂的木造小模型,放在玻璃箱中打燈,也是很美麗。
從這邊可以再把聖母院看清楚。
一樣也是一幅幅美麗的彩繪玻璃。
然後非常挑高的建築本體。
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,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,僅有在
1698年時,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,赫伯·德·科特(Robert de Cotte,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)
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。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,在教會的要求下,
蘇弗洛(J.G.Soufflot,萬神殿的建築師)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,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
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。然而,以上的這些改變,全在19世紀維優雷·勒·杜克的修
復工程中,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,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。
覺得壯觀,就拍下來了。
還有不怕人的鴿子。這樣的景色好美~
離開聖母院要到凱旋門與香榭麗舍大道時,導遊讓我們在協和廣場前停留一下拍拍照。
廣場上有個大的摩天輪是會動的喔。
協和廣場(法文:Place de la Concorde),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的一個大廣
場,面積約8.4萬平方米。
法國大革命期間,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,廣場也改名革命廣場(法文:Place de la Révolution)。
當時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成員接受款待,在格列夫廣場觀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著被肢解,新的革命
政府在革命廣場立起了斷頭台,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。
所以路易十六上與王后瑪麗上斷頭台的地方也是這裡,景物依舊,人事已非阿。
廣場的中心擺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,上頭裝飾著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。
他是十九世紀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兩個方尖碑之一。另一個仍留在埃及因為以當時的技術來
說這太困難且太重以致於不能運到法國。1990年代,法國總統弗朗索瓦·密特朗把第二個方
尖碑歸還給埃及政府。我是不懂某人比讚的用意是什麼啦。
但我很開心就是了,這裡是協和廣場耶。
然後兩人一定要來自拍一下,為我們的旅程再留下一次紀念。
快速的拍完協和廣場,前往凱旋門的路上,隨手拍了樹木與建築物,在歐洲,
相機每個捕捉到的鏡頭都是明信片,即便沒有主題,這張照片也好漂亮。
三月的歐洲大陸還是冬天,尚未發芽的樹木,卻沒有蕭條的感覺。
巴黎的街口都會有雕像、銅像或是動物的雕刻,這是一座有文化氣質的城市。
即便有現代化的交通號誌,但是還是沒有違合感。
這樣簡單的街景,拍起來也好美喔。
想拍就拍,根本不需要找景,就是一張明信片。
這裡是哪裡不知道,但就是也是拍拍拍。
對稱的建築好像都是歌德式建築吧。美學老師應該會揍扁我。
而接下來,我們就要來到巴黎最美麗的街道。『香榭麗舍大道』啦。
香榭麗舍大道(法文:Avenue des Champs-Élysées或les Champs-Élysées)
是法國首都巴黎的一條大道,位於城市西北部的第八區。它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街道。
「香榭麗舍」原意是希臘神話中聖人及英雄靈魂居住的冥界。
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。香榭麗舍大道的前半段被綠地(square Marigny)
和一些建築包圍著(theatre Marigny, palais de la Decouverte)。在它的高處,有很多
奢侈品商店和演出場所(電影院、麗都夜總會、香榭麗舍劇院),還有許多著名的咖啡館和
餐館(Fouquet's)。
香榭麗舍大道位於巴黎八區,城市的西北部。起始於協和廣場,廣場上矗立有方尖碑,大街由
東向西 延伸1915米,前半段較平坦,接著有一段上坡直到戴高樂廣場(舊稱星形廣場,位於
夏佑宮所在的 高地頂部),廣場中心屹立著凱旋門。它筆直的街道讓我們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:
羅浮宮和它裡面的 金字塔、卡魯索凱旋門、杜伊勒里花園、方尖碑、凱旋門,以及在西邊更遠
處,巴黎城外的拉德芳斯 新凱旋門。這是巴黎西邊的歷史軸線。 --取自維基
整條街道很長,不過可惜我們今天沒有很多時間去走,只能走馬看花,但是即便這樣。
我還是很開心。
巴黎人真的很愛在外面喝咖啡,應該就跟我們吃路邊攤一樣自然吧。
我跟配偶在香榭大道阿。當然也是要來拍一下的阿。
連店面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,在巴黎,100年的建築都算新的。越久越有價值。
真的好美喔。
嗯~這裡是哪裡就不用我說了吧。
巴黎凱旋門(法語:Arc de triomphe de l'Étoile),即雄獅凱旋門,位於法國巴黎的
戴高樂廣場中央,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[a]。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,
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。拿破崙被推翻後,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。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
重新復工,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。 --取自維基
司機讓我們在凱旋門下車,我興奮得趕快拍照片,一連拍了好幾張。配偶在旁邊大翻白眼。
1805年12月2日,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,法國的國威
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。為了炫耀國力,並慶祝戰爭的勝利,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布在
星形廣場(今戴高樂廣場)興建「一道偉大的雕塑」,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。同年8月15
日,按照著名建築師讓·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。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,凱旋門工程中途
輟止。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,工程才得以繼續。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,凱旋門終於在
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。 --取自維基
因為凱旋門周圍還是有車可以經過的。且車流很大,要躲開車子拍照真不容易阿。
如果要拍正的凱旋門,大家都會跑到馬路中間去拍。算是分隔島的概念啦,所以還算安全。
但是在馬路對面只能遠拍凱旋門,如果要近拍,甚至要上凱旋門去看整個香榭大道,
就要走地下道過去,絕對不可以穿越馬路過去喔。
走到另一邊的凱旋門,因為面向陽光,拍起來的效果更好,我的相機又停不下來啦。
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,向四周放射,氣勢磅礴,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。
凱旋門高49.54米,寬44.82米,厚22.21米,中心拱門高36.6米,寬14.6米。在凱旋門
兩面門墩的牆面上,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:"出征"、"勝利"、"和平"和"抵抗";
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五六米。 --取自維基
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,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,
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。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
去,石梯共273階,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,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
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蹟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勳章、獎章。 -取自維基。
寫網誌時才好好的去找凱旋門的資料,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。
配偶也難得幫我拍照不錯的照片,不是因為太陽有點大,我臉有點臭。
配偶也被熱昏啦。
這個就是很高的雕塑品阿。
凱旋門的正下方,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,墓是平的,地上嵌著紅色
的墓誌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。」據說,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
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,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。 --取自維基
墓前有一長明燈,每天晚上,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。每逢節日,就有一面
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,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。
上面刻的都是名字。
過去的人已經過去,而建築物留下,見證了過去與未來。
真的很震撼。有到巴黎的話,凱旋門也是一定要去。
逛完拍完了凱旋門,晚餐是法國的封鴨料理。
『chez celement』(鍋子餐廳),聽說是當地很熱門的一家平價餐廳。
外面果然有很多鍋子。
集合時間一到大家就迫不及待進去啦。
看不懂菜單拍來過過癮。
前菜是鮮蝦沙拉。
整個單點有:(棍子麵包)、開胃菜(鮮蝦沙拉)、主菜(油封鴨腿)、甜點(焦糖烤布蕾)
黃色的是滿滿的馬鈴薯泥喔,好好吃,減肥的事回台灣再說吧。
感謝團員幫我跟配偶拍照,我很喜歡。
烤布蕾也很好吃。其實我來歐洲都還滿飽的。
用完餐離開餐廳。華燈已經照亮香榭大道的夜空,這個城市夜晚好美。
謝謝巴黎,今天一整天都好美好豐富喔~